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要义116:得听聞佛法以后不是沒什么效果,大乘佛法一入耳根是永為道种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4.05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4.19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01--20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105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)


楞严经要义116

楞严经要义116

净界法师宣讲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讲义255面

 子二、明不还五天

這地方讲到的是四禪諸天的相貌,四禪的共同點他內心的狀態,就是「捨念清淨地」。他一念的禪定中是苦乐二心俱時頓捨,他既不要快乐也不要痛苦,超越苦乐的感受,他就是一念的捨心陪伴他的禪定,所以产生广大的福德而得大自在。看经典上佛陀的意思,佛陀是赞歎四禪,在有為的心態当中,四禪是最為殊胜。第一點他不动,他不為苦乐所扰动。第二、照了。四空定也是不动啊?但四空定他的明了性薄弱。古德說:四空定為三昧酒所醉,入了四空定就像喝醉酒一樣,那沒辦法修观,定太強。四禪他的禪定入了剛剛好,沒有四空定那么深,又沒有苦乐喜悅的干扰。所以他四禪的捨心,是正念分明不动照了,是最為殊胜。

我們前面讲到,凡夫的捨念跟外道的捨念,這以下我們讲到聖人的捨念,他的相貌是什么樣。有五天发明三果聖人,他那一念的捨念是什么相貌?

別示五天

无煩天   

阿难!苦乐兩滅,鬪心不交,如是一類,名无煩天。

苦乐二滅,正是說明捨念的相貌,他因為捨心的堅定,对於苦受跟乐受在心中完全消失,他不管遇到什么境界,他也沒有痛苦也沒有快乐。鬪心不交,“不交”就是不再生起。鬪心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們追求快乐跟痛苦的心,他不再生起,而且他也不再追求。也就是說,他離開了苦乐,他完全沒有后悔的心。這“鬪心”古德說,因為我們凡夫厭惡苦惱,追求安乐的心中有所爭鬪,我們看到苦惱产生排斥,看到安乐想要追求,這就是鬪心。他那一念捨心,在整個无煩天当中已经生起。

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,凡夫的捨心是靠禪定來攝持的,而聖人的捨心除了禪定以外,多了一個我空的智慧。他能夠知道在捨心当中,沒有一個常依主宰的我;凡夫的捨心当中有一個自我意識,就是“我”不捨心,还有那個我在,聖人的捨心是有我空相应的。无煩天內心沒有煩惱的扰动,特別的清涼。

无熱天   

机栝獨行,研交无地,如是一類,名无熱天。

「机栝」,心中的发散。把念頭放出去叫“机”,“栝”是把念頭收回來,他的念頭收发自如,唯一无二;有就是他的內心当中不管是去攀緣什么境界,或者他把心收回來,他的念頭就是唯一捨心,沒有其他的念頭。所以「研交无地」,他的心跟境之間交接之处已经完全空亡,心境雙亡,連一念捨心的執取也沒有了,叫无熱天。无煩跟无熱,他們說:比較粗重煩惱叫「煩」,比較微細的煩惱叫做「熱」。前面是調伏粗的煩惱,這個地方把微細的煩惱給調伏。他那個捨心被我空智慧的加持,更加的堅定,他連捨心也不執取,連捨心也捨掉。

善見天    

十方世界妙見圓澄,更无塵象一切沉垢,如是一類,名善見天。

這地方是赞歎他那一念捨心,生起种种广大的妙用:說是這十方世界,妙見圓澄;十方世界指的是整個大千世界,因為三果聖人由於他捨心跟禪定的转深,而产生一個广大的天眼通,所以他能夠照了十方世界。這地方的天眼通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,前面的天眼通是報通,這地方是修來,是依止禪定智慧所修來,所以他的天眼通特別殊胜,不是前面的報通。形容他天眼通是什么相貌:更无塵象一切沉垢。三果的聖人在善見天当中,他在照了整個大千世界的時候,更无塵相;他对外能夠圓滿照見外在的境緣而无有障碍,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菴摩罗果,看得清清楚楚,沒有种种的塵相來障碍他,連一個灰塵都不能障碍他。“一切沉垢”是讲对內,他已经完全調伏內心的這种粗重的煩惱的障碍,如是一類,名善見天。他对外能夠照了一切外在的环境,对內調伏內在的煩惱,所以所見皆善;他不管对外看到外在的环境,对內看到他的內心,完全是清淨的,完全是善良的。

善現天   

精見現前,陶鑄无碍,如是一類,名善現天。

精見現前,是牒前面的善見天,他不管对外、对內他都能夠所見皆善,叫精見現前。陶鑄无碍,正是說明這個天的殊胜,這地方指的他神通的殊胜。到了善現天由於他的捨心跟禪定智慧跟我空智慧的加持,他的神通到達什么境界呢?好像陶師在製作陶器,又好像“鑄”,鑄匠鑄造种种的金像一樣,能夠隨心自在,做种种的变現而沒有任何的障碍,叫陶鑄自在。

我們都知道,一般來說到了阿罗漢多少都有禪定、都有神通。但神通你看《阿含经》,其实神通的相貌不完全一樣。你看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,為什么?他就是陶鑄无碍。在经典上說,有一天,有好幾個阿罗漢在讲堂听法的時候,那個時候有一個龍王也在旁邊,大鵬金翅鳥牠看到龍王就要吃龍王,牠那個翅膀一震动就往下衝,衝過來。在座的阿罗漢看到了,大家驚惶失措,因為牠速度太快了,第一個時間來不及,阿罗漢要入定,很多阿罗漢他一定要入定才能夠起发神通,最快要七分鐘才能夠入定,七分鐘這隻龍王就被吃了。但這時候,目犍連尊者不得了!他一念之間就能夠变現一個像鍋蓋一樣就把龍王保護住了,使令龍王不受大鵬金翅鳥傷害。所以神通它有空間的障碍跟時間的障碍,空間他能夠所求如愿,他要小中变大、要大中变小、要頭部出火、下部出水,他怎么想那個東西就會出現,空間自在。第二、時間自在,他隨時要显神通,隨時要把神通結束都可以。

陶鑄无碍是赞歎善現天他禪定的转深,他內心当中的无所求、沒有罣碍,這個時候使令他的禪定已经到了无障碍的地步,就像陶師他要做出一個佛像,就做出一個佛像,他要变成一個人相,就变一個人相,能做种种的变現而沒有障碍,叫善現天。

色究竟天 

究竟群幾,窮色性性,入无邊際,如是一類,名色究竟天。

色究竟天,就是說這三果的聖人已经即將成就阿罗漢果,已经快要證得无生了。「究竟群机」指的是他內心的世界,“究竟”指他在禪定当中产生很深入的思惟观察。他观察什么呢?观察他的“群机”,去看他的念頭,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,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,念頭当中它的“机”,這個念頭到底是從什么來?而將往哪裡而去?我的念頭到底是從什么地方而來呢?那這念頭走掉又往哪裡而去呢?他就在那個禪定的心中迴光返照,不断的念頭的生起跟消滅,做這种迴光返照的智慧,這第一個。第二個、「窮色性性」,這地方是观他的色身,观察他的色身是由四大假合的,而這個色身再不断的分析,最后入毕竟空,色即是空。他這時就能夠观察他的身心世界是本來是我空的真理,這時候能夠入无邊際,能夠悟入身心世界一個无所的邊際,如是一類,名色究竟天。“究竟”的意思是邊際,也就是說他已经達到了身心世界的邊際,再往前一走,他的身心世界就要消滅,達到若身若心的邊際,叫色究竟天。這個人已经即將證入无生了,就差那无生那么一點點,就是色究竟天。

我們看「捨心」,前面四禪的諸天,凡夫外道他也修捨心,但他那個捨心是向外,我不要快乐也不要痛苦,就安住在捨心。但是你看三果的聖人,他是迴光返照這個捨心,是你從什么地方來?迴光返照。所以他在安住捨心当中,他又不執取捨心的自性,所以他不断的提昇自己,就是他有我空的智慧的观照。

人天不見  

阿难!此不还天,彼諸四禪四位天王,獨有欽聞,不能知見。如今世間曠野深山,聖道場地,皆阿罗漢所住持故,世間麤人所不能見。

佛陀对五不还天的說明:說:此不还天,彼諸四禪四位天王。“四禪”指的是第四禪,第四禪当中,他的凡夫有四天,有四位天王。這地方我們說明一下:其实二禪以上就沒有分成天王跟天女,只有初禪才有天王跟天女,二禪以上沒有王民的差別。那么為什么叫天王呢?古德註解說:其实是約著四禪当中,他禪定最殊胜的上首來說的。也就是說,四天当中,即便是禪定最高深的天人,对於五不还天頂多只有但聞其名而不見其人;因為雖然凡聖同居土,但是凡夫跟聖人所造的业不同。你看,同樣是捨心生長在四禪,但是凡夫是有所得的心,聖人是无所得的心;聖人可以看到凡夫,但凡夫是不能看到聖人的,所以凡夫的四天是感觉不到五不还天的存在的,不能知、不能見。佛陀讲出一個譬喻說:就好像人世間在曠野深山当中,有很多聖人修行的处所。你看,喜馬拉雅山很多的山洞,就有很多阿罗漢、大菩薩在那邊住持;雖然我們跟聖人同住在一起,但是我們的六根有障碍,我們有煩惱跟有所得的心,所以我們根本見不到聖人,這道理是一樣的。

总結,整個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。当然四禪的特點就是禪定,但是初禪他除了禪定增上他还有戒波罗蜜增上,他多少靠对业果的思惟产生觉观、产生訶責煩惱,所以初禪是戒波罗蜜禪定增上。二禪禪定转深以后,他是喜心增上跟光明增上,喜悅之心綿延不断,身上放出光明,二禪是喜心增上、光明增上。三禪是清淨增上跟妙乐增上,三禪寂靜妙乐同時現前,一方面快乐,一方面又不扰动他的寂靜,寂靜当中又充滿了快乐。到了四禪就完全是捨心,捨心分成二類:前面的三天是捨心跟福德,广大的福德現前,能夠所求如愿,前面三個;第四個无想天,是捨心跟无想增上。同樣是禪定,你就可以看出它差別的相貌,同樣是禪定,但是心態不同,所出現的果報自然不同。

壬三、总結其名

阿难!是十八天,獨行无交,未盡形累,自此已还,名為色界。

整個色界的十八天当中,它的特點是獨行无交,未盡形累。「獨行无交」在蕅益大師的註解說:“獨行”是讲他的色身,“无交”是指他的內心;就是他的若身若心都无婬欲之事,揀別前面的欲界天是「心迹尚交」,多多少少若身若心,都还有愛欲的煩惱。到了色界以后是若身若心都沒有這件事情。但是「未盡形累」,都还有色身的障碍存在,还不能夠窮盡色身的累贅,自此以还,名為色界。這地方是說明色界的相貌,做一個总結。

辛三、无色界

无色界的天人是沒有业果之色,他沒有固定的色法。譬如說,你出生是什么相貌,你就是什么相貌。他的色法是什么呢?定果色,他想要变一隻小鳥,他可以变成一隻螞蟻,他的色法能夠隨他的禪定而变現自在,所以他还是有色法的。你看,佛滅度以后在经典上說:无色界天流下眼淚就像大雨水一樣。当然无色界的色法,不是凡夫天人所能夠照見的,是聖人才能夠看得到,叫定果色。(分五:壬一、簡去迴心不入。壬二、別明四空天相。壬三、更判凡聖二類。壬四:总辨王民不同。壬五、結成无色名目)

壬一、簡去迴心不入

揀別去掉那迴小向大的阿罗漢,他就不入四空定。其实进入四空天不是好事情,四空天它會使令一個人內心暗鈍,因為定太強,定強慧弱。所以有一類利根的阿罗漢,他在四禪五不还天当中就直接成就阿罗漢,或者直接迴小向大,他不入四空天。

復次阿难!從是有頂色邊際中,其間復有二种歧路,若於捨心发明智慧,慧光圓通,便出塵界,成阿罗漢,入菩薩乘,如是一類,名為迴心大阿罗漢。

復次阿难!從是有頂,這個地方指的是有色界的色究竟天,是三果所住的色究竟天,在色法的最邊際当中有二种歧路的不同。假設有一類利根的声聞人,他在一念的捨心当中,他发明智慧,而且是慧光圓通;他有很強烈的我空的智慧,照見五蘊皆空,在五蘊的身心变化当中,沒有一個恆常住不变異的我。這時候他這种智慧的光明,特別的圓滿通達,他就能夠直接出離三界,成就阿罗漢果,甚至於能夠迴小向大入菩薩乘,這一類就是迴心的大阿罗漢。

這地方佛陀讲到二個差別:第一個是讲发心的差別,第二個是讲智慧的差別。“善根”的意思是讲利根的声聞。蕅益大師說:声聞种性有二种:一种叫直趨小果的,叫鈍根声聞。這個人他從学佛以后一路走來,從來不看大乘经典,他也不相信大乘佛法,完全接受小乘的思想,然后證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一路這樣走上來,這种人他肯定要经過四空。因為這种人法執很重,他断煩惱他是要一步一步來,不能夠說是《師子奮迅三昧》。你看有些人他煩惱很重,他一下子就跳過去了,因為他空性的智慧特別的高。直趨小果就是說,他必須按部就班,這是指鈍根声聞。

第二种人叫退大取小的声聞。這种人是怎么回事呢?他以前曾经学過大乘佛法,后來被邪師所誤導,退大取小,觉得大乘佛法沒什么效果,就修小乘法。但是大乘佛法他曾经聞過以后,一入耳根是永為道种。這善根怎么樣呢?隨逐有情,眠伏藏識,這善根在睡觉。所以我們得善根,你听聞佛法以后,你說好像也沒什么效果!不是沒什么效果,在裡面睡觉,能量都在的。能量在等到有一些因緣把它啟发以后把它叫醒,這時善根就出現了。你看舍利弗尊者就是這樣,『法华會上』三周說法的一個是舍利弗尊者,佛陀開示悟入佛的知見,第一個醒過來的迴小向大的是舍利弗,因為他以前修過六十小劫的大乘佛法。也就是說,他在修大乘佛法当中,第一個他发過菩提心,第二個他智慧的观照也特別強。

同樣修空观,我們不要讲假观,小乘的假观当然比不上菩薩的假观,在观察因緣法的時候,那当然是千差万別。我們就著总相「空观」來說,小乘的空观是「空不亦色,色不亦空」,他是從“不亦”的角度。什么叫“不亦”?变化。為什么是“空”呢?我們人會变化,今天跟昨天不一樣,我今天跟明天也不一樣,所以這身心世界會变化,变化当中慢慢慢慢會死掉,最后終归於空。但是你要是利根的人在观空,他不必從无常变化,他從「色即是空」,因緣生它是无自性,直接從无生观空,当下就是空,所以他就不用经過很多的過程。我們同樣是受了見思煩惱的干扰,但是離開見思煩惱的過程每一個人是不同的,有些人很快就過去,有些人要走很久。当然這跟你的智慧是有关系的,你栽培的教理,就是你在思惟空性的過程,你是怎么去思惟空性的,产生的效果就不同。這地方是說,有一些鈍根的声聞人,他是肯定要经過四空的,否則他成不了阿罗漢,他是讲這一部份的人。

壬二、別明四空天相

四空的意思是「滅色归空」,他討厭色身;前面的捨心是厭惡苦乐的感受,他現在連色身也討厭,他觉得這個色身是個累贅,他觉得這個身行住坐臥很麻煩,就像一塊肉,你走來走去就觉得是個負擔、是個累贅。所以他就在禪定当中,訶責色身的障碍,赞歎无邊的虛空,虛空是无障碍的,就把色身归於无邊的虛空,最后色身就消失掉了,叫四空天。

空无邊处天 

若在捨心,捨厭成就,觉身為碍,銷碍入空,如是一類,名為空处。

若在捨心,是指他前面的四禪的禪定当中,他生起厭離苦乐的這种捨心。在捨心当中他进一步捨厭成就,他厭惡色身,他观想這個色身对他的障碍,如鳥在籠,就像一隻鳥被關在籠子裡面一樣,鳥就飛不出去,就是他的心被色身所障碍。所以他就訶責這個色身如病、如癰、如瘡,然后就觉身為碍,觉得色身是一种障碍,然后銷碍入空,就把色身的障碍給消滅了,而入於无邊的虛空,這就叫空无邊处。他就赞歎虛空的可貴,訶責色身的障碍,最后跟虛空相应,成就空无邊处天,业果色消失掉。

識无邊处天 

諸碍既銷,无碍无滅,其中唯留阿賴耶識,全於末那,半分微細,如是一類,名為識处。

諸碍既銷,這是牒前面的空无邊处,他已经把整個正報的色身,还有外在的依報环境消滅了。這以下說明識无邊处的天人,无碍无滅。“无碍无滅”就是說他連无障碍的虛空他也不欢喜,他觉得虛空还是屬於心外之物。他這個時候,他反而迴光返照:虛空是无邊的,其实我的心識也是无邊、也是无障碍的,我应該依止我的心識,那更加的好啊!所以他把虛空也经過他的訶責就消失掉了。這時候他留下什么東西呢?留下三個東西:一、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是不能断滅的,是凡夫整個生死的根本。二、全於末那,蕅益大師說:“全於末那”這一句話是說,末那識是完全存在,俱生的我法二執完全沒有破壞,叫全於末那,完全而无缺,第八識、第七識都在。三、半分微細,這是讲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有二個差別,第一個是攀緣外面這一部份麤的思想已经消滅了,但是攀緣內在的這一部份這微細的思想还是在,就是半分微細,第六意識还有半分的微細的思想,這叫識无邊处天。他觉得虛空雖然无障碍,但毕竟是心外之物,所以他远離所緣的虛空,而返观能分別的心識,而在那地方安住,叫識无邊处。

无所有处天 

空色既亡,識心都滅,十方寂然迥无攸往,如是一類,名无所有处。

 “空”指的是无邊的虛空,“色”指的他的色身;色身虛空都銷亡,乃至於識心都滅。他高深的禪定把第六意識,那個向內攀緣思惟,那微細的那一部份也暫時的把它調伏了,用禪定把它調伏了。這時候他自己感觉到,十方世界已经寂然不动,他感到內心当中已经完全无所住。当然他还是住在末那識的自我意識,还是住在阿賴耶識那无量无邊的有漏的种子当中,他自己不知道,还是有所住。但是他至少觉得自己整個前六識不活动,色身也不在了,虛空也不在了,他自己認為他无所住了,名无所有处。无所有包括什么呢?色身无所有,虛空无所有,前六識无所有。

非想非非想处天 

識性不动,以滅窮研,於无盡中,发宣盡性,如存不存,若盡非盡,如是一類,名為非想非非想处。

 “非想”就是說好像是沒有想;“非非想”就是說事实上还是有微細的想。他介於想跟无想之間,他很像要无想,但是做不到,所以存在於非想非非想。識性不动,“識性”古德說這指的第八識。第八識是寂靜不可断滅的,第八識怎么可以断滅,第八識断滅生命就断滅。但是這個人对第八識是什么心態呢?以滅窮研,他很想用高深的滅盡定要窮究第八識的邊際。但是於无盡中,发宣盡性;但是第八識的体性就是真如,真如一念妄动以后,真如就变成第八識了,所以第八識当然沒辦法窮盡。他怎么辦呢?发宣盡性,他在不可窮盡的第八識当中,他用高深的禪定,他要勉強去窮盡他的体性。所以得到二個結果:如存不存,若盡非盡;在体性上來說,第八識的功能好像是有又好像是沒有,從第八識的作用功能來說,第八識的功能好像窮盡又好像沒有窮盡,如是一類,名非想非非想处。

我們知道第八識的体性就是真如,所以你沒辦法断滅。第二、他的功能,他那无量无邊的种子…藏似海,如大海水,你除非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,才能夠把有漏的种子断滅掉,你靠禪定你怎么可能断除它的种子呢?你頂多是如石壓草,把有漏的种子暫時的伏住。它這地方就是說明「如存不存,若盡非盡」,這地方就說明他是非想非非想处定。

空无邊处,他是厭色依空,厭離色身,安住在虛空;識无邊处,是厭空依識,把虛空也捨掉了,安住在心識;无所有处,是色法、虛空、第六意識完全捨掉;非想非非想处,就是依止第八識,暫時調伏粗重的煩惱,但是不能真实的断滅。

智者大師說:四空天是三昧酒所醉。蕅益大師对於四空天他讲出一個偈頌,他說:「无量劫來生死本,痴人認作本來人。」其实四空天他的所緣处都是第八識,而第八識正是生死的根本,愚痴的众生(指的四空定)把它当作本來人。四空定在无覆无際当中,他觉得就是涅槃,其实在一念寂靜的心中,下面有无量无邊的有漏种子,一個都沒有消失掉,都在睡觉,只要你稍微敲它一下,它隨時會醒過來,這就是四空定的相貌。表面上風平浪靜,它私底下是无量无邊顛倒戲論的种子一顆都沒有少,「无量劫來生死本,痴人認作本來人。」

壬三、更判凡聖二類。

在四空天当中來分判凡夫聖人的差別

聖道出離   

此等窮空,不盡空理,從不还天聖道窮者,如是一類,名不迴心鈍阿罗漢。

此等窮空,不盡空理;這是說明四空天的天人,他雖然窮盡色身跟虛空之相,但是不能窮盡我空法空的理性,但空其相,不空其性。但假設是從五不还天,依止出世的聖道。出世的聖道指的是什么?就是我空的智慧,來窮究我空的真理,這個就屬於不迴心的…這個人他不可能在初果、二果、三果這個過程迴小向大,他一定要成就阿罗漢果,然后经過八万大劫,乃至於经過二十小劫的時間,才能夠成就阿罗漢,鈍根阿罗漢。

說明:利根跟鈍根。古德說:執事昧理,名之為鈍根。這個人他做什么事都完全看事相,理观薄弱,所以他必須從五不还天当中,经過空无邊处、識无邊处、无所有处到非想非非想处。空无邊处就二万大劫的時間,識无邊处要花四万大劫,无所有处要六万大劫,非想非非想处要八万大劫,他要多一般人二十大劫的時間,才能夠成就阿罗漢果;因為他的理观薄弱,他必須要按部就班,一步一步的前进。

凡外还墜  

若從无想諸外道天,窮空不归,迷漏无聞,便入輪转。

观想空相而不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,迷漏无聞;迷於有漏的諸天,便入輪转,无想天死了以后还要流转生死。這地方是說明,凡夫外道因為執事昧理,一者进步很慢,二者便入輪转。

壬四:总辨王民不同。

业果為民   

阿难!是諸天上各各天人,則是凡夫业果酬答,答盡入輪。

阿难!這個諸天指的是什么?是包括了欲界天,也包括了色界跟四空天,這地方不包括五不还天。這些天人都是凡夫在业果酬答,你因為有什么樣的持戒、有什么樣禪定的功德,所以就招感种种諸天的果報,因果酬答報盡以后,还是要进入三界的生死轮回。也就是說,這种果報都是暫時的,因果的酬報而已,這是指諸天的人民來說。

天王示現   

彼之天王,即是菩薩遊三摩提,漸次增进,迴向聖倫所修行路。

諸天的天王就不同,包括欲界天、四禪、四空的天王,有很多都是法身菩薩遊行三昧,在真如三昧当中,他為了要增进他的福德智慧二种广大的資糧,以諸天的果報來修学,而依止這個修学來迴向聖倫,迴向他的无上菩提所修行的道路。我們都知道,菩薩不能入偏空涅槃,他一定要有個生命体,阿罗漢是一成就我空以后,他馬上把生命消失掉,大乘佛法是不同意這樣的看法。他認為生命沒有錯,你把生命消失掉幹什么呢?身心世界沒有錯啊!錯在你心中的執取,菩薩是借假修真。那借假修真就有問題了,你一定要來生來一個果報;当然有些人智增上菩薩,選擇到諸佛菩薩的国土去,但是有一類的悲增上的菩薩,他又不想離開众生。在沒有佛出世的情況之下,他又不想到五浊惡世的人間來,那怎么辦呢?他只好到天上去。這种菩薩到天上去,那是做天王,遊行三昧,漸次增进;他在那個地方教化天人,因為他不想要跟人在一起,就去教化天上的人。等到彌勒菩薩的下降,一佛出世千佛護持,他們再下來幫助佛陀。讲到這一類的人,他不想到淨土去,他也不想到人間來,那怎么辦呢?就是到諸天做天王。

 壬五、結成无色名目

阿难!是四空天,身心滅盡,定性現前,无业果色,從此逮終,名无色界。

以上的四空天,他外在的色身跟內心的心識(前六識)都已经滅盡了,四空定的禪定堅固的現前,已经沒有业果之色,但有定果之色,所以他的色法能夠自在的变現,自在的受用。從此逮終,在整個三界的身心世界当中,他是一個最為極端、最高的境界,在往上就沒有了,三界中的最高,從此逮終,名无色界。

庚二、总結虛妄

此皆不了妙觉明心,积妄发生,妄有三界,中間妄隨七趣沉溺,補特伽罗,各從其類。

 “此”包括前面所有的整個七趣的众生,依止罪业招感痛苦的果報,依止善业招感安乐的果報,乃至依止禪定招感寂靜的果報。這一類的众生有一個特點,都不能去通達本妙、本觉、本明之心。他們雖然修学持戒跟禪定,他們都不知道迴光返照,他本具的妙觉明性,而依止一念的妄想,造作很多的妄业。包括持戒、包括禪定,只要不跟現前一念心相应都是妄念,虛妄有三界的果報,所以就在三界当中,就虛妄的隨順於整個业力而沉淪在七趣当中,這叫補特伽罗(數取趣),各從其類;众生數數的造业,數數的的果報,各隨其妄因,而各擔起妄果,直到有一天他能夠遇到大乘的经典,迴光返照為止,否則這三界是沒辦法停止的,叫補特伽罗。⊙補特伽罗。此翻有情。亦翻數取趣。謂諸有情。起惑造业。隨趣受生。於三界中。數數有所取著也。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81-105目录(未完)

楞严经要义105:你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,會下墜到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

楞严经要义106:你平常就经常的憶佛念佛,這樣不断的想想想,久了就跟真理相应了

楞严经要义107:地獄的煩惱因中婬欲是列為第一個,它是生死的根本,是万惡之首

楞严经要义108:所有的能量是往低处在走,你在高处是发散你的能量,心要“謙”

楞严经要义109:造了善法要把它隱藏,造了罪业一定要发露出來,发露就能滅掉罪业

楞严经要义110: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,造了功德相的人身体是輕飄的

楞严经要义111:很多人都認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沒辦法改变,這观念是不对的

楞严经要义112:有人越用功业障越現前,這個是好事情,表示過去重大的罪业逼出來了

楞严经要义113:本经是以你的思想做主因決定总報,以善惡业力的熏习來影響別報

楞严经要义114:六欲天基本是男女的欲望來做判定,淫欲直接牵动整個六道的昇沉

楞严经要义115:佛陀警告我們哪一天都可以去,无想天絕对不能去,因為過失太重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